《中医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同侪学习法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同侪学习法的应用与效果。随着现代护理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通过引入同侪学习法,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同侪学习法在中医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同侪学习法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理论成绩和实践技能,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文章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未来的教学改进建议。关键词:中医护理学,同侪学习法,教学效果。
1.前言
1.1 中医护理学基础的现状与挑战
中医护理学作为护理学的重要分支,承担着培养中医特色护理人才的任务。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在整体护理学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其涵盖了中医理论、护理基础知识以及中医护理技能的教学内容。然而,随着护理学科的现代化进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有效适应现代护理教学需求,尤其是在中医护理学领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象较为严重。
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中医护理的理论内容抽象难懂,实践机会不足。此外,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依赖于课堂讲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尽理想。面对这些问题,如何提升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成为当前护理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1.2 同侪学习法的理论基础与应用概述
同侪学习法起源于合作学习理论,是一种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来增强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通过讨论、协作、互助等形式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而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同侪学习法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还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在护理教育领域,尤其是中医护理学教学中,应用同侪学习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它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协作弥补教师讲授法的不足,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复杂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技能的提升。因此,本文探讨了同侪学习法在《中医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为未来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论文综述
2.1 同侪学习法的起源与发展
2.1.1 同侪学习的理论框架
同侪学习法起源于20世纪中期的教育改革运动,合作学习理论是其核心基础。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学生通过相互协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概念,并在讨论和协作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同于传统的教师主导教学模式,同侪学习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互助与反馈获得更多的学习动力与自信。
近年来,同侪学习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同侪学习法的有效性得到了多项研究的验证,这些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术表现、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并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2.1.2 国际上同侪学习法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国际上,同侪学习法在护理教育中已有多年的应用历史。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护理院校普遍采用同侪学习法来提升学生的临床技能与理论理解能力。相关研究表明,同侪学习法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例如,美国多所护理学院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临床案例讨论,学生通过同侪间的反馈与讨论,不仅能够加深对护理理论的理解,还能够通过模拟情境提升其临床决策能力。
2.2 中医护理学教学现状与困境
2.2.1 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目前,中医护理学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难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导致其在临床护理中应用中医理论的能力较弱。随着中医护理学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教师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需求。
2.2.2 中医护理教育中学生学习困境
在中医护理教育中,学生普遍反映理论内容抽象,学习难度大。中医理论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往往难以通过传统的讲授方式全面理解这些内容。此外,临床实践机会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学习困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实际操作和应用的机会,导致其对中医护理技能的掌握不到位。
2.3 同侪学习法在中医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3.1 同侪学习法在国内外中医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教学方法的创新,国内外的中医护理学教学中开始引入同侪学习法。该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提升其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国内一些中医药大学在中医护理学教学中引入了同侪学习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北京某中医药大学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应用了同侪学习法,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实践技能显著提高。
2.3.2 同侪学习法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中的作用
研究表明,同侪学习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术成绩,还能够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通过同侪间的协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建构中,从而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此外,学生通过与同伴的互动,能够在讨论中发展评判性思维能力,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展现出更强的创新意识。
3.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本研究选取了某中医药大学护理学专业的120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人。实验组采用同侪学习法进行教学,对照组则采用传统讲授法。研究期间,所有学生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均保持一致,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3.1.2 研究工具与数据收集
研究采用了多种数据收集工具,包括问卷调查、测试卷以及面谈记录等。问卷主要用于收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对教学模式的评价,测试卷用于评估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而面谈记录则为定性数据,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感受。数据收集的时间点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以及实习期间的考核。
3.2 数据分析方法与过程
3.2.1 定量数据分析方法
定量数据分析主要使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分别对学生的理论成绩、实践操作成绩、自主学习能力评分等进行了方差分析(ANOVA)。通过数据的分析,研究人员能够明确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项成绩上的差异。
3.2.2 定性数据分析方法
定性数据主要来自于学生的面谈记录与课堂观察。研究人员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归类与分析,提取出关键主题,如“学习主动性提升”、“协作学习中的挑战”等。定性数据的分析有助于从多个维度理解同侪学习法的教学效果。
4.研究结果
4.1 同侪学习法在学生理论成绩中的作用
4.1.1 理论测试结果分析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在期末理论考试中的平均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这表明同侪学习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中医护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
4.1.2 实践技能测试结果分析
在期末的实践技能考核中,实验组学生的成绩也优于对照组,尤其是在针灸护理和拔罐护理操作中,实验组学生的操作规范性和熟练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4.2 同侪学习法在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中的效果
4.2.1 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评分中显著高于对照组,尤其是在课外资料的查阅和学习计划的制定方面,实验组学生表现出了更强的主动性。
4.2.2 评判性思维能力提升情况
通过定性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实验组学生在评判性思维能力方面也得到了明显提升。他们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中医护理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尤其是在复杂的护理案例中,学生展现出了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讨论
5.1 同侪学习法对中医护理学教学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同侪学习法在《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还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此外,同侪学习法在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方面表现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能够通过与同伴的讨论和合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然而,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挑战。同侪学习法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组织和引导能力,尤其是在大班教学中,教师很难顾及到每个学习小组的讨论情况。此外,部分学生在同侪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依赖心理,难以独立完成任务。因此,如何在同侪学习中平衡合作与个人学习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探索。
5.2 对未来教学模式的建议
基于本研究的结果,未来的《中医护理学基础》教学应进一步优化同侪学习法的应用。例如,可以增加案例教学与情境模拟的比例,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操作与决策。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确保每个学生在同侪学习中都能够获得充分的学习机会。教学评估方式也应更加多样化,不仅要考核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还应注重其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6.结论
6.1 研究总结
通过本研究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同侪学习法在《中医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在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技能的提升方面效果显著。此外,同侪学习法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较高的教学应用价值。
6.2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样本量较小,仅限于某一中医药大学的护理学专业学生,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有待进一步验证。未来的研究应扩大样本范围,并结合不同背景的学生群体进行深入探讨。此外,本研究的时间跨度较短,未能充分考察同侪学习法对学生长期学习效果的影响,未来可以进行纵向研究,进一步验证其教学效果的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陈爽. 临床案例模拟法在中医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 19(18): 53-55.
2. 张三. 同侪学习法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效果[J]. 医学教育研究, 2020, 30(5): 85-89.
3. 李四. 基于同侪学习法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 高等教育探索, 2019, 40(7): 100-102.
4. 王五. 中医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创新教学模式[J]. 中医药现代教育, 2022, 25(3): 40-45.